气候季节划分_气候季节划分标准2022年
1.一年分为几个季节?
2.一年四季是怎样划分的?
3.季节的划分是什么?
4.四季怎么划分月份
5.四季如何划分的?
按照农历季节划分。
春季为农历一月到三月,即立春到立夏的这段时间;夏季为农历四月到六月,即立夏至立秋的这段时间;秋季为农历七月到九月,即立秋到立冬的这段时间;冬季为农历十月到十二月,即立冬到次年立春的这段时间。按照气象划分,春季为阳历三月到五月,夏季为阳历六月到八月,秋季为阳历九月到十一月,冬季为阳历十二月到次年二月。
在气候上,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。在北半球,一般来说每年的3~5月为春季,6~8月为夏季,9~11月为秋季,12~2月为冬季。在南半球,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。南半球是夏季时,北半球正是冬季;南半球是冬季时,北半球是夏季。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,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。
一年分为几个季节?
一年四季是按照春、夏、秋、冬的顺序划分。
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,每个季节3个月。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,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,气候也是不同的。春天,气温回暖、万物复苏;夏天,天气炎热,水果成熟;秋天,气温转凉,农作物成熟;冬天,天气寒冷,有时会下雪。
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“节气法”与“气温法”。中国传统上是以“二十四节气”的“四立”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分别作为春季、夏季、秋季、冬季的起始。
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新的分季标准,以候平均气温(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)稳定降到10℃以下为冬季的开始,稳定升到22℃以上作为夏季开始;候平均温度在10-22℃期间为春季或秋季。
四季的形成:
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面(黄道面)之间有一个夹角(23°26′),因此,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,太阳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,从南纬23°26′(南回归线)到北纬23°26′(北回归线)。太阳直射时,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高,气温高,为夏季。
反之,太阳斜射时,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低,为冬季。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时,北半球为夏季,南半球为冬季;反之,当太阳直射到南半球时,南半球为夏季,北半球为冬季。
太阳直射到南、北回归线时,分别为冬至(12月22日前后)和夏至(6月22日前后);太阳直射到赤道时,分别为春分(3月21日前后)和秋分(9月21日前后)。
一年四季是怎样划分的?
不一样。不同的地区,其季节的划也是不同的。
1、在温带,特别是中国的气候而言,一年分为四季,即春季、夏季、秋季、冬季;
2、在热带,只有旱季和雨季。
3、在寒带,并非只有冬季,即使在南北两极亦能分出四季。
除温带的四季外,其他气候带因其气候的特殊性,常用其他气候要素划分气候季节。在热带和一些亚热带地区,气温的年变化较小,常用降水量或风向的变化来划分季节,故有干季和雨季;东北信风季和西南信风季等。这种划分季节的方法,在南亚次大陆尤为通用。在北非大部分地区,把一年划分为凉季、热季和雨季三个季节。在极地附近,则按日照的状况划分为永昼的夏季和长夜的冬季两个季节。
扩展资料:
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(即黄道面),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,呈规律性地每年循环一次。每年相同的月份,各地大体上出现各固有的气候特征。
1、在温带地区,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,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,接受太阳辐射最少,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,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。如: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,一般3~5月为春季,6~8月为夏季,9~11月为秋季,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。南半球温带地区,则9~11月为春季,12月至次年 2月为夏季,3~5月为秋季,6~8月为冬季
2、。中国古代多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为四季的开始,而欧洲和北美洲的很多国家则以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作为四季的初日。天文季节虽然有气候意义,却没有把地理和天气的因素考虑在内。
参考资料:
参考资料:
季节的划分是什么?
一年四个季节可以这样划分:
1、天文划分法
从天文现象看,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。在一年中,白昼最长、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,白昼最短、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,冬、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、秋两季。为此,天文划分四季法,就是以春分(3月21日)、夏至(6月21日)、秋分(9月21日)、冬至(12月21日)作为四季的开始。
2、气象划分法
在气象部门,通常以阳历3~5月为春季,6~8月为夏季,9~11月为秋季,12月~来年2月为冬季,并且常常把1、4、7、10月作为冬、春、夏、秋季的代表月份。
3、古代划分法
以立春(2月4日或5日)作为春季开始,立夏(5月5日或6日)作为夏季开始,立秋(8月7日或8日)作为秋季开始,立冬(11月8日或9日)作为冬季开始。
4、农历划分法
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。以每年阴历的1~3月为春季,4~6月为夏季,7~9月为秋季,10~12月为冬季。正月初一是全年头一天,也是春天头一天,所以又叫春节。
扩展资料
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,即春季、夏季、秋季和冬季。在天文上,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。
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,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,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,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,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。
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,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。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,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。
参考资料
百度百科-四季
四季怎么划分月份
在气候上,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。
在北半球,一般来说每年的3~5月为春季,6~8月为夏季,9~11月为秋季,12~2月为冬季。在南半球,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。南半球是夏季时,北半球正是冬季;南半球是冬季时,北半球是夏季。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,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。
季节的其他划分方法
第一种
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,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,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。如春季立春为始点,太阳黄经为315°,春分为中点,立夏为终点,太阳黄经变为45°,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°。这是一种传统的,常见的方法。
第二种
天文学分类法(即西方分类法)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,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,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,以夏至为终止点。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。
四季如何划分的?
四季划分时间月份如下:
1、春季:3、4、5月份,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,一般把冬季以后五天的平均气温稳定升高10度时进入春季。
2、夏季:6、7、8月份,夏季是一年的第二个季节,这时气候炎热,阳光照射丰富,西北地区气候多为干燥,东南部高温多雨。
3、秋季:9、10、11月份,秋季是一年的第三个季节,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、湿度有所下降和减少,自然界万物从茂盛趋于成熟。
4、冬季:12、1、2月份,冬季是一年的第四个季节,冬季意味着生气闭蓄,万物进入修养状态,气温开始逐渐降低,日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算是进入冬季。
四季的划分依据:
天文学划分法: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气候的含义在一年中,白昼最长、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,白昼最短、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。冬、夏两季过渡的季节就是春、秋两季。
气候划分法: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的月份,因此春季为3、4、5月;夏季为6、7、8月;秋季为9、10、11月;冬季为12、1、2月。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。
1、春季
春天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,一般所指时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至立夏期间,即农历一月至三月,公历2月-5月,南半球是公历9月下旬~12月下旬定为春季。春季的显著特点是万物出现复苏的迹象,气候多变。
2、夏季
夏季的开始时间时立夏节气,结束时间时立秋节气,即农历的四月至六月,公历5月初至8月初。夏季的显著特征是气温高,但因为我国幅员辽阔,不同地区夏季的气候各部相同,同时,夏季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。
3、秋季
秋季的时间是立秋至立冬这段时间,即农历的七月至九月,公历8月至10月。进入秋季之后,其典型特征就是降雨和湿度都有明显的下降,自然界中的万物开始出现萧条成熟的迹象。
4、冬季
冬季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开始,并以立春结束,其时间是农历的十月至十二月,公历11月至2月初。冬季的显著特征就是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状态,我国多数地区天气寒冷,动物会休眠,候鸟会飞到温暖的地方过冬。
其他四季的划分方法
1、天文划分法
从天文现象看,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。为此,天文划分四季法,就是以春分(3月21日)、夏至(6月21日)、秋分(9月21日)、冬至(12月21日)作为四季的开始。即:春分到夏至为春季,夏至到秋分为夏季,秋分到冬至为秋季,冬至到春分为冬季。
2、气象划分法
在气象部门,通常以阳历3~5月为春季,6~8月为夏季,9~11月为秋季,12月~来年2月为冬季,并且常常把1、4、7、10月作为冬、春、夏、秋季的代表月份。
3、古代划分法
以立春(2月4日或5日)作为春季开始,立夏(5月5日或6日)作为夏季开始,立秋(8月7日或8日)作为秋季开始,立冬(11月8日或9日)作为冬季开始。
4、农历划分法
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。以每年阴历的1~3月为春季,4~6月为夏季,7~9月为秋季,10~12月为冬季。
5、候温划分法
这种划分法是以候(五天为一候)。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。
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℃以上时为夏季开始,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℃以下时为冬季开始,候平均气温在10~22℃之间为春秋季。从10℃升到22℃是春季,从22℃降到10℃是秋季。四季的划分, 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,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,气候也是不同的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